近年来,从智能制造的自动化生产线到精准医疗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再到酒店的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融入日常生活,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我们解锁全新的生活体验。
01
走入万家
4月13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海口开幕。在消博会首设的人工智能专区,15家来自科技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及一些研究机构汇聚于此,包括当下火热的“杭州六小龙”里的三小龙:宇树科技、群核科技、强脑科技。看机器人跳舞、同AI机器人下棋、穿戴酷炫的机器人外骨骼,体验仿生机械手……一个个智能产品的展示和互动接连不断,让这个专区人气爆棚。
人形机器人“智愿者”提供智能导览,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2.0”顺利完成主持工作,智能脑机系统帮助失语患者重诉“心声”,AI同传系统实现母语演讲原声同传。当下,人工智能广受关注。“人工智能+”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生活日常,解锁生活新方式。
2022年,科技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系统指导各地方和各主体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生态环保、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领域持续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
人工智能的赋能,为千行万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
在短期内,人工智能大模型将加速进入各类垂直行业领域;从中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是主要趋势,具备身体、小脑和大脑的具身通用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核心产业之一。
02
养老服务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于2024年发布的《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提出,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养老模式正在为老人、机构提供实时、高效和低成本的服务。
近年来,中国积极为广大老年人探索智慧养老新路径,不断提升智慧化的养老服务能力,助力守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人工智能为优化养老领域的服务供给提供有力支撑。在国外,智能护理机器人得到广泛应用,可协助老年人完成起床、洗澡、穿衣等日常活动,在操作过程中依据老年人身体状况调整力度与角度,保障安全,还能陪伴聊天、游戏,缓解老人孤独感。
远程健康监测系统借助智能可穿戴与家用医疗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老年人心率、血压、血糖、睡眠等生理数据,传输至云端分析。一旦指标显示异常,系统即刻向家人与医护人员预警。社区养老服务中,老年人佩戴智能手环,医护人员通过后台实时监控,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并提供医疗建议,紧急情况可安排上门服务或协助送医。
从产业基础看,我国发展养老机器人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AI芯片、传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也日渐成熟。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该项标准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除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外,还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各项服务支持提出了技术要求。
03
教育教学
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引领创新探索不断涌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技术手段重塑教育生态的各个环节,推动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从单向传授向协同创造、从封闭系统向开放生态转变。
Part.1
教育范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过程的效率也将大大提升,如利用AI可完成作业批改、考勤统计等重复性工作,结合VR/AR与AI生成技术,学生可在安全环境中进行原本成本高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和实践。
Part.2
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满足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背景之下,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可以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认知能力,提供精准化学习内容,还可以记录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表现数据,依据数据分析调整学生学习计划。
Part.3
人工智能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上同样潜力巨大。人工智能可以打破地域壁垒、时空限制,将一线城市名师课程输送到偏远山区,实现教育普惠。
Part.4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分析区域教育质量,精准预测入学人数、师资需求等,及时调配教育资源,保障教育系统平稳运行。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人工智能介入教育的时代潮流已势不可挡。目前,一些教师已经开始借助人工智能,实时了解学生课堂情况,以此优化教学。多数教师也在逐步将其用于课堂创新。
04
医疗健康
近年来,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快速发展,医疗服务、医学影像诊断、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迎来深刻变革。
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涵盖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和医学教学科研4大类84种具体场景,力求全方位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政策引领下,业内也加速通过AI的创新应用,增强医疗服务的能力,并为慢性病干预和管理、健康老龄化等关键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01
辅助诊断
AI系统的诊断过程是基于大量的高质量诊疗数据进行的,系统的诊断经验和知识均来自临床,最终具备了类似于“AI医生”的能力。辅助诊断的灵敏度可达99%,有了帮手之后,医生检测阅片时间可以大幅缩短33%。
02
智能心电仪
患者只需要把手放在屏幕两侧,仪器就可以采集到心电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云端或医疗信息系统,随后人工智能算法将对心电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医生和患者。目前,该设备已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30家医院落地使用。
03
药物研发
基于人工智能模型,在药物发现阶段,能够生成超出已有认知的序列和分子结构。在这一基础上,AI技术还能够通过复杂的计算模型和算法,从无数药物分子中筛选出更具备潜在活性和安全性的部分,上万倍地缩小了候选药物的测试队伍,让科学家们能够集中对活性更高的化合物进行快速高效和全面的试验。
2025年4月16日《亮报》7版版面图
编辑 | 刘以为
审核 | 潘宏娟 王远
监制 | 葛慧 陶思遥